近期,中国足协为中国男足选帅的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,球迷们对新任主教练的出炉充满期待。然而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国足新帅最快可能要到11月才能揭晓。与此同时,两位名帅已经明确退出了候选名单,这让选帅工作又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。他们分别是波兰名帅、现执教浦和红钻的斯科尔扎,以及来自西班牙的加西亚。这两位教练的退出,主要缘于薪资分歧和理念不合的缘故。
斯科尔扎选择退出,原因主要集中在薪资问题上。一方面,他目前仍有合同在身,要将他从浦和红钻挖角,就需要支付150万欧元的违约金。而中国足协的财务并不宽裕,即便手头有这样一笔资金,也未必愿意承担这一代价。此外,更关键的是,斯科尔扎是否能适应中国男足的执教需求尚未有明确保障。在多重权衡之下,中国足协最终与斯科尔扎无缘,这也促使他主动退出了竞聘。
至于加西亚,他的退出则源于理念上的分歧。加西亚更倾向于签订一份长期合同,以便按步骤推进自己的执教计划。然而,中国足协的目标更为迫切。他们希望2030年世界杯上,中国男足能够跻身决赛圈,因此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提升球队实力的主教练。而加西亚对此并不认同,他显然意识到,以当前中国男足的现状,要实现如此快速的突破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这种根本性的理念差异也让双方无法达成共识。
实际上,加西亚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足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周期。就像印尼队一样,即便通过引入归化球员,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长远来看,青训才是提升球队综合实力的根本。而如果青训基础薄弱,仅仅依赖外援或短期引入的手段,是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。在这方面,中国足球亟需深刻反思。
在没有明确主帅人选的情况下,或许将目光转向本土教练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解决方案。然而,这也需要做出一些配套调整。选出一位本土主教练后,足协应持续为其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。例如徐正源将成都蓉城带入中超强队行列的案例,就是因为他本人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。他曾经在赛季结束后自费前往欧洲进行培训,而这种学习精神是许多中国本土教练员所欠缺的。
早些年,中国足协也曾邀请欧洲名帅来中国开展培训工作,但当时就曝出许多本土教练态度不够端正的事件,比如课上抽烟、不认真参与学习。这种情况无疑制约了本土教练的成长,而教练员的学习态度和职业操守正是塑造优秀球员和团队的前提。正因如此,中国足球的不仅需要改进技术,更需要在教育和态度上找到突破点。
姚明作为前中国篮协主席,近日也特别提到这一点。他鼓励本土教练跨出国门,多向更高水平的联赛和教练员学习。同样,这一建议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也尤为重要。从长远来看,只有兼顾基础建设与持续学习,才能真正推动中国足球走出当前的困境。对此,你是怎么看的?






